文化经纬
关于水文化的建设与传播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关于水文化的建设与传播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2012-11-07 10:06:50

 

        水文化重在建设,成在传播,没有传播就难以普及,没有普及就难以繁荣,没有繁荣就难以提高。因此,水文化成果能否惠及群众,服务社会,传播工作十分重要。笔者结合上海地区的生动实践,对水文化建设和传播的案例,进行了思考和总结。


       一、水文化建设与传播要与时俱进,赋予现代特征 
      中华历史文明流传下了丰富的水文化遗产。在治水理论方面,大禹采取“疏导”的方法治水,西汉贾让治河三策中的“上策”,潘季驯在长期治黄实践中总结出的“筑堤束水、以水功沙”的治黄方略、上海“掣淞入浏 ”、“浚河港必深阔、筑围岸必高厚、置闸窦必多广”治水思路等都是传统水文化中的精华;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,如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典范都江堰主体工程,也给后人治水诸多启示。 
      对这些水文化成果,要加强规划,加大投入,特别是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,认真做好水文化典籍整理工作,切实保护好各流域、各地区的水文化瑰宝,并用现代化的视野,进行系统设计,推陈出新,建设具有科技特点、现代特征、时代气派、都市风格的“水文化”。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数字电视、直播卫星电视、移动电视、网络电视、温暧触屏列车电视、楼宇电视、移动多媒体,如手机短信、彩信,手机电视、电台、手机报纸等新型推介平台,把水文化成果更好地传播出去。特别是要利用奥运会和世博会等举世观注的大舞台,充分演绎水元素,以水为媒,展示水文化。如奥运会的游泳馆取名为水立方,构造如许多水分子;又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中,将以“水”来贯穿3个楼层的展示,让观众在馆内体验上下五千年。这种从视觉、听觉、触觉方面全方位精心设计水文化,不仅激发大家对水的思考,唱响一个“水文化”的主题,而且让本土人记得住,外面的、上海的,乃至全世界也都有影响。


       二、水文化建设与传播要扎根群众,赋予生活气息 
       1、要紧密结合本地群众的生存方式、生活方式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水文化是治水人的一种生活方式,要把“水文化”传播扎根在治水人多姿多彩的生活中,来源于生活、高于生活、丰富生活。要从兴趣中引导,从需求中满足,从快乐中体验.从参与中感染,吸引群众广泛参与,在互动中扩大群众的认知、认同,更加自然接受“水文化”,推崇“水文化”,弘扬“水文化”。 
     2、要结合本地治水文化及丰富的资源。一个地区的人民在世世代代的生产生活中,形成了具有本地区特点的文化,具有天然的文化认同感,推进“水文化”传播,应借势而为,借力而行。近两年来,上海青浦、金山、奉贤等区县更是围绕“古文化”、“水文化”特色,与沪剧、评弹、田山歌、阿婆茶、摇快船、船拳、宣卷等在内的民间文化瑰宝充分结合,借用品牌形式,在部分镇、街道积极打造“一镇一品”文化项目,使群众认知、感知、体验本土文化。 
       3、要及时收集素材,进行提炼、创作和推广。沪剧是深受上海群众喜爱的传统戏曲,把水文化建设成果通过沪剧来展现,成为近几年上海水文化建设的经典案例。由原南汇区水务等部门以红石村支书春兰带领群众依法整治青云河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故事,编写的《春兰曲》沪剧,情节生动曲折,内容感人,首演成功后,并在全市各郊区县计20多个镇村巡演,每到一处,观众如潮,用村民自己的话说,“这样的沪剧水文化节目,我们爱看;因为讲的都是我们自己身边的故事,我们相信。”  

          三、水文化建设与传播要凝聚力量,赋予社会资源 
       水文化建设与传播要广借社会资源,不能单打独斗,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,多借力。 
        1、要多借助新闻媒体之力。要充分发挥媒体作为“永不停息的社会雷达”的功效,多撰写涉水文章发表,不断放大水文化传播的功效。08年10月,上海市水务局与发行量全国最大的《新民晚报》联合开展了“和谐之旅”——“上海水上行”宣传活动,通过为期半年对十个郊区县的水文化和治水成就的深度采访、集中宣传,受到了上海市民的广泛关注,引起了社会各界一致共鸣,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市民的爱水、护水意识,也使水文化成果实实在在惠及民生。 
        2、要多借助涉水节日活动之力。要充分利用每年世界水日、中国水周、节水周、环境日等广泛开展活动,以社会化的方式开发、利用,政府搭台、群众唱戏,让“水文化”走入社区和社会。如上海在节水方面精心制作节水动画、节水36计等,排水行业组织的万人看排水活动,不断扩大影响。 
        3、要从民间风俗活动中巧妙地借力。开展丰富多样、健康有益的涉水民间民俗文化活动,保持人共有精神记忆和文化传承。例如傣族、阿昌族的泼水节、藏族的沐浴节、壮族的汲新水、白族的春水节、傈傈族的澡堂会、湘西苗族的抢头水等民族习俗,又如这几年在苏州河、浦东张家浜等河上开展的龙舟赛,许多涉水单位以此为媒介,宣传上海河道治理和节水知识,在这个过程中做足水文章,使爱水护水管水效应不断放大。 

        四、水文化建设与传播要彰显魅力,赋予教育功能 
      弘扬中华文化,要彰显魅力,使“水文化”进入中小学的教育课程,成为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。要切实做好广大学生的教育,结合各学科课程和水文化的区域特点,汇编或出版“水文化”本土版教材,总结“水文化”的经典实例,古代的、当代的都要总结提炼,口诉历史的采集。要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“水文化”典籍诵读活动,举办“水文化”讲故事、征文比赛、歌词传唱,水的诗词背诵,生动纪念活动,如在2007年上海纪念世界水日,浦东水务部门组织300多名学生摆成一个巨大的水字,这无声的画面非常令人振撼。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,政府出资建立如水文化博物馆,水上图书馆,打造水文化主题公园等平台。 
       如“上海自来水展示馆”,集中反映120年来上海供水事业的发展轨迹,重点展示上海自来水供应的不平凡历史和巨大成就,其中陈列的大量珍贵收藏物品会唤起老上海对上海供水历史的记忆。国内首家水上图书馆即上海青浦区图书馆,把现代文化与水完美结合,近看远望,这座建在湖上浦阳阁的别致建筑,宛如两条巨型波浪从东西两边伸向湖心。又如占地约1200亩的黄浦江水文化博物园,将以黄浦江的历史、文化为内涵,以河道、古桥、古树、石碑、雕塑、仿古建筑、展馆、广场为主要构件,以古朴、自然和野趣为格调的方式,大大地丰富了都市景观的内涵。 
  

         五、水文化建设与传播要改革创新,赋予科技工具 
       让传统文化上网,更快、更好地传播和普及“水文化”。要把“水文化”的丰富资源与现代数字、网络技术结合起来,充分利用网上即时通讯群组、对话链(Chatwords)、虚拟社区、博客(Blog)、播客、搜索引擎、简易聚合(RSS)、短信传送、电子邮件、网上聊天等互动平台的功能优势,使高科技成为传播“水文化”的重要载体。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可以多拍摄如《未来水世界》等电影,《水问》、《人水法》等多集的纪录片,还可以把水文化与当前流行动漫结合起来,制作成一集一集的水精灵短剧。如上海浦东新区水务局制作一部属于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卡通动漫《滴水精灵的故事》及开发配套滴水精灵系列产品,打造一个“滴水湖水文化主题公园”、举办的“滴水精灵”文化艺术节等水文化活动,使用大型动画系列剧的影响,扩大宣传产品、衍生旅游产品和品牌,将滴水湖和滴水精灵创成著名商标。这也是上海水文化建设和传播的又一个经典。可以调动社会力量,把现代的、古代的“水人”故事短片,上有线电视网络,把有血有肉的“水人”、动人动心的“水人”展现在群众眼前,从而使更多的人了解“水文化”、喜爱“水文化”,人人成为“水文化”的承载者、传播者和践行者。 

      总之,古老而悠久的水文化,是我国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,是我国历史上人类对水的讴歌和赞美,是人水和谐人水相亲的记载和见证,因此,把优秀的水文化传播好,应用于当今时代,可以鼓舞人、督促人、教育人,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,人们爱水、护水、节水意识的培育,工作热情的激发,生命的安顿和陶养,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。 

作者:欧阳田军 
本文刊载于《上海建设交通政工研究》2010年第三期。 

 

来源:上海建设交通政工研究



联系电话: 0453-6407431 0453-6407523
手  机:15145392101
传  真:0453-6407431
邮  箱:slscjyb@126.com
邮  编:157099
公司注册(办公)地址: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西安区石棉路3号
主办:黑龙江省水利四处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:艺通网络·行业权威品牌  黑ICP备14001281号-1